由于跳汰分選過程復雜,影響因素多且相互關聯,國內外對跳汰機理的認識主要還是建立在假說(古典理論、重介理論、位能理論、概率一統計理論等)和生產實踐的基礎上。雖然,近年來人們借助于厲害的測試手段,對跳汰機理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,但是目前跳汰分選理論仍然處于假說的階段。由于缺乏統一的理論指導。因而在實際生產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操作方法,但無論何種方法。在進行具體調節跳汰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:
要會用探桿判斷床層情況。跳汰機床層在水面下,不能直接看到物料分層狀況,操作者須借助探桿時時探測,檢查床層的松散度,以判斷風水制度是否合理,床層分布是否適當。要能探明床層的厚、薄和游動性,以及床層有無排空或堆積現象。
目前跳汰機操作普遍認識是,從入料口至排料口風量、水量都逐室減小,理由是跳汰床層重量從人料口至排料口逐室減輕,認為跳汰床層在由入料端到排料端的運動過程中,經沿途各室的透篩排料和排料機構的排料作用已將高灰物料排出,從而床層逐室減輕。事實上,跳汰機床層厚度受溢流堰和篩板角度的共同影響,由于水平水流的作用。床層上表面基本是平面,跳汰機每段床層厚度主要受篩板角度影響。以SKT跳汰機為例,每個隔室長1100mm,矸石段的傾角30,中煤段的傾角為10,矸石段床層二室比一室平均厚57mm,排料口床層比人料口厚l14mm,即使考慮到透篩作用,二室床層的重量也不會比一室小;中煤段有三個室,排料口床層比人料口約厚171mm。因此用風量和用水量逐室減小是值得商榷的,好的辦法是根據實際情況來作調整。